久而久之,他们发现了很多有趣味的比赛,比如斗鸡、斗蟋蟀等等。这些娱乐活动在这些达官贵族之间进行的如火如荼,自然会有很多平民百姓效仿,因此,在大唐盛世,斗蟋蟀这一类的娱乐活动,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活动。也会有很多史料记载这些内容,所以情理之中,会有很多人认为斗蟋蟀来源于唐朝。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大约产生于公园前十一世纪到公园前六世纪左右)就开始了,那么证实这一说法的历史文献是什么呢?就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唐风·蟋蟀》,这部总集记载着中国古人玩蟋蟀的历史。
二、蟋蟀名谓的由来
可想而知,蟋蟀这一词由来已久,但依然源自于《诗经·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除此以外,有些神话故事也与蟋蟀有关——按照神话故事的根据 蟋蟀是由“希帅” 而来,也被称作“螅蟀”。
蟋蟀的别称数不胜数,其中,很多人都知晓“秋蟀”这一别称,因为蟋蟀总与秋天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南朝时期有着一句诗——秋蟀载吟,竞鸣机枢;这句诗中的“秋蟀”二字就是蟋蟀的意思,那么为什么将蟋蟀称之为“秋蟀”呢?很多人顾名思义,联想到蟋蟀是出现于一年四季中秋季的一种虫类,所以认为蟋蟀是一种秋虫,再加上蟋蟀独特的叫声,就称之为秋蟀了。
这种说法,在时间的合理性上是没有毛病的,因为蟋蟀确实是在秋天出现的一种虫类,可是这种解释太浮于表面了,其实蟋蟀被称之为“秋蟀”,还有其更深层的原因。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而又是比较成熟的蚊子就是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所以根据这“字形统一”的说法来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前——汉文字产生之初,华夏名族就开始玩蟋蟀了,并将它作为“秋”的象征,因为不难发现,甲骨文中的“秋”字酷似一只蟋蟀。
三、“蟋蟀在堂”的真实含义
我们可以看看《诗经·唐风·蟋蟀》原文中的一部分: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整首诗的结构都与这相似,不难理解,这是一首借蟋蟀这种动物来表达诗人自己内心的感物伤时。
这首诗虽然被分为了三章,但每一章的内容以及想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是大同小异的。诗人都从蟋蟀下手——蟋蟀由野外迁至屋内,也就意味着天气渐渐变得寒凉,于是自然而然的想到“时节忽复易”,不知不觉间这一年已经到了岁暮。三、四句便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了,诗人自己认为不应该虚度光阴,更不应该整日里只知道贪图享乐,应该担起身上的责任,切记不能只顾眼前,而是应该想到未来日子里可能出现的忧患,未雨绸缪。
无论诗人是在劝诫自己,还是在警告他人,总之这是一首岁暮老人感怀时光飞逝的抒情诗,而且其中的“蟋蟀在堂”一句是值得我们仔细研究的。
在《七月》中有这么一句与蟋蟀有关的诗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显而易见,这也是用蟋蟀来表达时间的诗句。然而,很多人却将“蟋蟀在堂”与“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视为一个意思,殊不知,“蟋蟀在堂”的时令仅仅是八、九月份。因为“堂”并非“室”,而是介于“宇”与“户”之间的空间走廊,如此一来,理解“蟋蟀在堂”的时令就没有那么难了。
小小的蟋蟀也能引出如此多的历史文学,可见中国的历史虽然源远流长,但都是相互贯通的,这些只属于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我们有义务去熟悉它并且传承它!
参考文献:
《诗经·唐风·蟋蟀》
《七月》
《中国古人玩蟋始于先秦而非唐朝——秋蟀名谓与“蟋蟀在堂”时令考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