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包括儒家、道家、佛家的学问。“夫学须静也”,求学问必须要练习静定,学静的功夫。古今伟人成就一番功绩,毕因其又一项过人之处,我认为这就是静。静心之人做事,必全神贯注,因此事半功倍。如今世间物欲横流,于其世间,不乏有诸事困扰,从而蔽其心智。心智堵塞,则无静心可言,因而碌碌无为,无成就可言。所以,人需静,方可学,且能心无旁骛,矢志不移,方可成事。
因此,能成大事者,必可静其心,亦可明其志,正其心,修其身,则可齐家、治国、平天下。故若能静心沉潜,方可成就梦想。话又说回来了,教室本来就是求学问的场所,一旦进入教室,就要静下心来学习,如若教室无法安静,如若闹市一般,学生怎么能够安下心来学习呢?
“入班即静,入座即学”这样的班规非常有必要,即使没有这样的班规,学生走进教室也应该自觉地坐到座位上安静的听老师讲课或自觉地学习。否则,教室也不能称之为“教室”,学生也不能称之为“学生”了!
故事分析:
我上小科目班数多,平时也很留意各个班级的管理,虽然一个年级都是平行班,但各个班主任的严格程度对班风的影响是根本的。就拿“入班即静,入座即学”来说,很多人都把它当成一个普通的标语来看待,在班级管理中并不积极施行。走进这些班级,每到教室就已经听到教室内的哄乱声,上到讲台要敲桌面,还得再说一句:“把书拿出来。”
但有的班主任严格执行“入班即静,入座即学”的要求,第一道铃响后同学全部进了教室,走到这班级附近一点吵闹声都没有,我都还以为他们去上体育课了。进到班级,每位同学都把书本和练习摆在了桌面,科任老师只管讲课就行,上这样的班级感觉很舒服。习惯是养成的,好习惯和坏习惯都一样。越是从细微的方面抓好,班级的班风就越好。
我们常说某学生“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其实就没能从整个班风出发去影响他,老师对他的错误看得到却没有和风细雨地纠正,等犯错了则疾风暴雨地批评喊家长,反而更激发学生的“逆反”,越来越难教。班级管理要善于运用群体的力量,也要提升班干部的“正义感”,从小从严抓起,才能形成良好的环境,在良好的环境下,每个人都愿意展现自己阳光、互助的一面。
总结语:
“入班即静,入座即学”的班级管理规定,要视情况而定,是否值得推广不宜轻易下结论。学生的学习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还需要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和交流。教室也是一个交流、讨论的地方,时下在学校里面,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也只限于教室里面。教室、饭堂、宿舍三点一线。
在食堂和宿舍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交流的时间真的很少,如果在教室里一味提倡单打独斗,这种学习方式肯定是十分枯燥无味的,犹如一潭死水,没有一点活跃气氛,很难引起同学们共同学习的热情。在这一点来说,“入班即静,入座即学”显然是不合适的。如果是老师上课或者是要求安静的自学、书写作业、考试等情况。
学生做到“入班即静,入座即学”肯定是值得提倡的。是尊重老师和同学的表现,自己能安静自觉学习,也不能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班级纪律好,课堂效率高,学习成绩肯定会快速提高。师生、同学关系也会更加融洽。从这点来说,要体现“入班即静,入座即学”的良好班风学风的体现。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一个班级需要有动有静,动静相宜,因时而异,应景而行才是班级管理的目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