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六金旧居坐落于上杭县旧县镇新坊村石乾组石桥子下,新坊村位于上杭县旧县镇东南部,地处旧白公路中段,距旧县集镇、205国道10公里(10分钟路程),与白砂镇下早康村相接壤,距白砂集镇、308省道13公里。新坊村在2000年前后被评为县级革命基点村,在革命战争年代,有78人参加革命,其中烈士49人。
旧居是邓六金的出生地,老红军邓六金是闽西红土地上走出的一位优秀女性,是上杭千年文明史上涌现出的一位巾帼英豪。她在走上革命道路后的七十余年中,无论是在中央苏区各个紧张繁忙的工作岗位上,还是在千难万险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无论是在情况复杂的皖南敌后抗日救亡战线,还是在艰辛创办、搬迁华东保育院的历程中;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建设、改革时期,她都视党和人民的事业高于一切,勇敢挑战一切艰难困苦,经受住了种种严峻考验,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富强作出了积极贡献,表现出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顽强的革命斗争意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精神财富。
邓六金旧居建于1845年,是邓六金的高祖父邓贵干公所建造,距今有15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具有典型客家风格的青砖墙瓦屋面平房。该房屋曾近作为邓氏家族的小书堂使用。后因邓六金的曾祖父邓开运结婚后一直未有孩子,心存看破红尘之意,和妻子一同搬至书堂居住。次年便喜得两子,邓榜魁和邓六金的祖父邓殿魁。之后邓殿魁为了纪念其父亲,用父亲的名字“开运”命名此屋正厅堂,象征着好运从此开始。旧居在邓氏后人的多次修复中保存完好,并于2010年由旧县乡人民政府投资40余万元收储并按照原样进行修旧如旧,现作为新坊村石乾片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和传统革命教育基地。屋内设有棋牌室、图书室,作为老人小孩的文化活动场所。一楼的房间还保存着当年邓六金出生时候的木床、桌子等生活用具。陈列在厨房的年代久远的石水缸、豆腐磨等生产工具也为旧居增添了一份生气。二楼作为传统革命展厅,为了缅怀邓六金的杰出业绩,学习、宣传她的崇高风范,特遴选邓六金生平的几个闪光侧面,编成传统革命图片展,展示了邓六金老红军七十余年的革命路程,以激励人们继承革命优良传统,开创美好未来。
邓六金旧居二楼传统革命展厅内容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 展示邓六金老红军七十余年的革命路程
(一)中央苏区显身手
1929年,年仅17岁的邓六金冲破重重阻力,在全村第一个剪掉辫子参加革命工作,并先后参加共青团和中国共产党,担任乡妇女会主席,旧县区青年干事,中共上杭中心县委巡视员,上杭县妇女部长,福建省苏妇女部巡视员、部长等职,在中央苏区的上杭、宁化、泉上、长汀等地,出色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二)不畏艰险过长征
1934年10月,邓六金随中央红军进行闻名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先后在中央机关卫生部、中央工作团和干部休养连工作。长征路上,当战友面临危难时,她奋不顾身施以援手;当自己被伤病困扰时,她咬紧牙关苦苦支撑,决不言弃,表现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崇高集体主义观念和顽强的意志品质。
(三)皖南岁月写忠诚
在陕北,邓六金先后任中央组织部妇女部部长、中共庆阳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和中央妇女部巡视员。1938年底后,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妇女部巡视员,淮南根据地某乡党委书记。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邓六金都对工作十分热情和投入,体现了对党、祖国和人民和无限忠诚。
(四)保育院里建丰功
解放战争初期,邓六金随李坚真等到山东莱阳搞土改;后随山东的一些党政军主要领导干部家属转移到大连。1948年,奉命创办华东保育院,并出任院长。她领导全院教职工,不负使命,为使全院100多个南下军政干部和革命烈士的孩子个个都成长为建设新中国的骨干人才,付出了极大努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桑榆灿烁晚霞红
解放后,邓六金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人事处副处长,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总务处副处长、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顾问等职,她勤奋学习,努力工作,认真履行职责,密切联系群众,为国家机关事务工作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1982年12月离休后,仍时刻关心国家大事,为党和人民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六)拳拳深情系桑梓
长期以来,邓六金对家乡上杭、闽西老区的各项事业发展十分关心和牵挂。有机会回来,她总是不辞辛劳地下基层、进工厂、走农村、看学校、听汇报、问情况,与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共商发展大计。家乡干部来访,她都热情接待,并关切过问家乡情况。特别是当家乡建设碰到困难时,她急家乡之所急,竭尽全力帮助度过难关。家乡的各项建设成就,无不凝聚着她倾注的关心和努力。
第二部分 邓六金儿女探访母亲故乡活动剪影
第二部分由七幅组图组成,展示邓六金儿女回乡省亲活动时的场景。
邓六金旧居作为红色传统革命教育基地,是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和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的重要场所,为青少年学习和发扬革命精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新坊村大学生村官 丘万鹏报道